辞职拍菌类,这个90后姑娘活出了她想要的样子

赚钱

周晴烽决定拍一期视频教大家在家种金针菇。雨后的一个晴天,她带上相机出了门。这种蘑菇生长的地方周晴烽非常了解,镜头对准阳光下一段略为潮湿的构树树桩,上面生长着几丛蜜黄色的细长蘑菇。她挑一株最好看的摘下,带回了自己的工作室。

这种蜜黄色蘑菇学名叫东亚冬菇,平时人们吃的那种细长的白色金针菇是它经过杂交、驯化、选育后得到的白色变异菌株。架好机位后,周晴烽开始演示培养流程——准备栽培料,提纯菌种,分离,接种。等蘑菇都长出来,拍成完整的视频发布,周晴烽差不多用了一个月时间。

周晴烽更为人熟知的名字叫“曳尾菌”。她是个1991年出生的女孩,短头发,齐刘海,一副金属框眼镜,瘦瘦小小。周晴烽日常穿一身休闲装,运动鞋,不是在野外找各种“神秘生物”,就是待在工作室里,养菌,拍视频。从2019年底成为西瓜视频创作人到现在,她发布了六十多个关于菌类植物的视频,受到几十万粉丝喜爱。目前人类发现的黏菌有一千多种,周晴烽已经把每个科每个属都拍了一小部分。

周晴烽极少在自己的作品里露面,粉丝们最熟悉的是一双戴着蓝色手套的手,和她的旁白音。相机是周晴烽观察微观世界的放大镜,一边观察,一边拍摄记录。

专注于菌物拍摄的创作者,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很少。周晴烽有个专门交流菌物培养的群,群里只有三个人。但在她心里,菌类微观世界的美值得穷尽自己所能去捕捉。

以前周晴烽没想过,这件事自己想要做到什么程度,本身她做的视频就是带着极度个人趣味的。但今年3月,周晴烽的个人首展要在南京开幕,这将是她第一次通过公开展览的形式展示自己的作品。

还是一个“小透明”的时候,周晴烽曾在网上回复朋友:“抛弃所有,过想要的生活——这是疯子的壮举,我真希望做疯子。”现在,她不必抛弃所有,真的做了个为自己而活的疯子,自由而满足。

小众的快乐

黏菌的视频不好拍,目前周晴烽统计的拍摄成功率只有三分之一。“黏菌培养几乎没有可参考的经验,就是通过已知的基础一遍遍尝试。也不是培养出来就算成功,形状、颜色不如意都算失败,只能重来一遍。”周晴烽说。

有时也会有未知的惊喜发生,比如2019年发布的一支“多头绒泡菌过桥”的视频。一开始周晴烽没想到这种创意,她在培养中观察到这种菌有个特点,它会爬到很高的地方,且不原路返回,而是从最高的地方呈丝状直接垂下来。周晴烽就想把这个过程拍下来,结果那次菌长得太肥,没垂下来,变成了“过桥”。周晴烽觉得有趣,就发出来了。

曳尾菌拍摄的多头绒泡菌过桥。

一般情况下,周晴烽制作一期视频,长则几个月,短的一两周。菌物的来源大部分依靠周晴烽出门在各处寻找,比如上海周边,还有距离近的浙江、安徽的山里,最常去的是浏岛。虽然周晴烽对不同菌物的生长习性比较了解,但这种寻找基本还是随机性的。她说,如果提前想好奔着什么去找基本上都要失望,只能看偶遇到什么。

在周晴烽看来,菌物培养虽然小众,也有巨大的成就感和快乐,不过只有喜爱它的人能感受到。在喜欢的事物上付出,是自然而然的。她说,“这也像养花,出发点都不是想它能不能吃,有没有用,就是想它好不好看,能不能养。”

说到每次的新发现,周晴烽会很开心,但失败了就再重来。这种循环周而复始,她就很满足。只在说到菌物本身,周晴烽会流露出天真的语气,“多头绒泡菌啊,我还是希望能拍到它垂下来的样子,特别值得看,它垂下来的样子啊,不好形容,就特别搞笑。”或者是关于她喜欢的蘑菇,“我还蛮喜欢吃一些野生菌的,你要是特别想吃它,我是可以告诉你每年准时的几月份去哪里可以找到,我都知道的。”

曳尾菌拍摄的桃红平菇和榆黄蘑。

城市里的小屋

大学毕业后,周晴烽找到了药学专业的工作,在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所做助手。那段时间,她保持着每个月专门去野外两到三次的习惯,也喜欢在生活中寻找和菌物相遇的机会。研究所的项目都是蛋白分子之类,同事们也完全不懂周晴烽的这些爱好。

工作之外的时间周晴烽几乎一心钻到菌物里。一次周五下班,她从张江高科坐车到一百多公里外的奉贤找农科院的朋友拿钙丝菌菌种。来回路程接近五个小时,周晴烽到家已经很晚了。她架好三脚架,打光,拍摄黏菌的生长过程。周晴烽得整夜整夜盯着,只能不停喝可乐提神。

公园对周晴烽来说是城市里最有趣的地方。普通人去逛公园,眼里是花草树木,喷泉长椅,要是问周晴烽,她的第一反应是,公园里有一种很漂亮的黏菌,叫闪光亮皮菌。这种黏菌常见于公园里潮湿的树叶和枯枝,一开始像个小灯泡,然后慢慢地变黑。它变黑后继续干燥,呈现金属颗粒状,闪闪发光。它很小,肉眼只能勉强看见。

曳尾菌拍摄的三种黏菌。

周晴烽那时在上海租住的是周边的自建房。比起市区的楼房来说,很破,但院子里什么虫子都有。在她眼里这是舒服的住处,市中心的出租房反而“很惨的”。她说,平时生活里两点一线,看不见真正的自然土地,只有钢筋水泥。而在这栋房子里,她可以很方便地用一个房间搭建专门培养、拍摄菌物的工作室。

周晴烽因为工作迷茫过,觉得在上海这样的生活并不是她想要的。她喜欢大自然,喜欢各种生物,宁愿通勤远一点也要住在能看见土地的地方。那时她也想过要不要回老家。2014年,周晴烽发了一条微博,“如果回老家工作,应该是今年6月之前回去,然后安定下来,每周爬山,开开心心地生活。我又没大志,在上海无所事事真不安心。”

但作品在网上红起来之后,周晴烽发现这份爱好可以带来收入了。她想如果以此为生,就需要拿出比以前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要不要全身心投入进去?周晴烽没犹豫太久,选择了辞职。

爱好与职业的取舍,是很多人都会考虑的问题。对周晴烽来说,爱好变成赖以生存的职业是最好选择。今年1月,她选择与西瓜视频独家合作,正式成为一名全职视频创作人。稳定的收入和持续性的创作计划,让周晴烽不再为要不要回老家而烦恼,也再没想过回去上班的事了。

一人一猫,满屋子菌类

高中时候,周晴烽看书时发现自己对植物挺有兴趣,便开始留心家附近的植物。后来去爬山,她第一次看到野生的金银花,这和之前看到的图谱对上了,周晴烽特别开心。高考填志愿的时候,她以为自己喜欢的植物就是中草药,糊里糊涂选了个药学。后来周晴烽才发现,之前所看到的只是她喜欢的广阔世界里极小的一部分。而药学和她的爱好,看似相通,实则不同。

大学时,只要不上课,周晴烽就喜欢去学校附近的岳麓山,或者去更远的野外散心、观察植物。出门时她喜欢带着望远镜四处看看,各种各样的鸟也飞进她的眼睛。周晴烽开始利用手头的相机和一个长焦镜头试着拍鸟。拍了一段时间,感觉需要添置设备的时候她有点犹豫了,更大的长焦镜头对她来说太重了,带着爬山很辛苦。周晴烽看见网上有人分享一种把长焦镜头加上透镜变成微距镜头的拍摄方法,她就带着这套设备去爬山,一路上用它观察周围的小东西、植物、衣服上的纤维。结果这些画面让她特别震撼。周晴烽看到了变幻莫测的黏菌,一下子就爱上了。

2018年,《博物》杂志找到周晴烽,跟她约了一篇主题是饲养黏菌的文章,那才是“曳尾菌”的作品红起来的开始。在那之前,周晴烽在这份爱好上花费巨大的时间和精力,几乎是自娱自乐。她没有在社交账号的运营上花过什么心思,只是出门寻找菌物,回家培育、拍摄,发布在网上,一切的出发点都是喜欢。

如今,成为全职视频创作人后,周晴烽搬到苏州。工作室也变得更完善,一人一猫和满屋子菌物就是她的全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周晴烽专注,执着,有种不被外界所影响的清醒。现在,周晴烽偶尔会在记录片和演讲中出镜,她很开心最近的一支片子拍到了她心爱的宠物猫。

“我并不觉得我选择了和主流社会不一样的生活。”她说,“做热爱的事,和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玩,就是我所喜欢的生活。”

上一篇:

下一篇: